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,低温环境是保存化石的天然仓库。猛犸象化石就多在冻土中被发掘,因为低温抑制了微生物对生物遗体的分解,让它们能历经万年仍保留部分形态。
在英国约克郡海岸边,可以找到1亿8千万年前的侏罗纪“菊石”化石。菊石在地球上存续了3亿多年,比恐龙的出现早了1.7亿年。它们曾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海洋中,直到6500万年前全部灭绝。目前,菊石化石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,包括我国广西、贵州、青海、西藏等地。
漳浦“琥珀生物群”是中国最大、世界第三大的琥珀生物群,距今约1500万年。2023-2024年,在漳浦、龙海新发现7个琥珀化石产地,并首次发现长鼻类象化石,填补了中国东南地区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空白。
2021年,在霞浦盐田盆地发现了“霞浦生物群”化石。这一发现为研究古生物提供了宝贵资料,也丰富了我国化石资源。
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,位于华北地区,展现了冰川运动的证据——冰川擦痕。这里不仅是遗迹的展示地,更是拥有众多精美化石、矿物展品的地方,如猛犸象、巨鬣狗、披毛犀等。
山谷、峡谷和采石场往往有裸露的沉积岩层,容易找到化石。这些地方是化石爱好者的天堂,可以准备一些小锤子和凿子轻轻敲击岩石、刷子轻刷岩石表面、手电筒和放大镜观察细小或不明显的化石痕迹,以及保护袋来收集和保护发现的化石。
博物馆和地质调查机构通常会收藏一些化石标本,供人们研究和学习。这些机构是了解化石知识、学习古生物学的绝佳场所。
在国家级考古发掘活动中,发掘工作者通常会在古人类活动遗迹地带、河流沉积地带、古地形构成的湖泊地带搜寻化石。这些地带是化石发现的重要区域。
化石的挖掘地点多种多样,从冻土到海岸线,从山谷到博物馆,每一个地方都蕴藏着历史的秘密。让我们携手探索,共同揭开这些古老宝藏的面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