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旧上海时期,人们形容猴子时会用“阿三”这个词。因为洋人在国人眼中,尤其是印度人的黧黑面容,更像是猴子,所以逐渐形成了对印度人的蔑称——“阿三”。
据说,由于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,印度人在印度担任公务员时需要懂英语。这种背景使得他们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,有时会表现出一种优越感,甚至在不流利的中文中穿插“Isay...”这样的表达,这种习惯可能也加深了“阿三”这一称呼的负面印象。
有关“阿三”的来源,有一种说法认为可能是从上海话中的蔑称讹传而来。但根据观察,这个词更可能是印度人自我称呼的“Assam”的音译,而“Assam”是印度东北部的一个邦名。
“阿三”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带有种族歧视的贬义词。这个词在网络上被广泛使用,尤其是在描述印度人时,但它并不代表所有中国人对印度人的态度或观点。
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,“阿三”这个词与旧上海时期的英租界有关。当时从印度调来的公务员或警察,因为他们的某些行为,被上海人不屑地称为“阿三”。后来,这个词逐渐演变成了对印度人的普遍称呼。
在印地语中,“हम”(hama)的意思是“我们的”,而在印度口音中,“हम”发音类似于“三”。这个发音可能是由早期的华工在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地区创造出来的,用来指代印度人。
“阿三”这个词汇虽然在中国互联网文化中广泛使用,但它的背后却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。这个词的贬义色彩提醒我们,在交流中使用语言时要更加谨慎,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背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