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腹便便”这一成语源于南朝·宋·范晔的《后汉书·边韶传》,用以形容肚子肥大凸出的样子,具有贬义色彩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边韶传》中记载:“边孝先,腹便便,懒读书,但欲眠。” 典故:边韶,字孝先,东汉人,以懒散著称。他身材肥胖,经常被戏称为“腹便便”。这个成语就是从他的形象中提炼出来的。
含义:“大腹便便”形容人肚子肥大,凸出的样子。含有贬义,通常用来形容人懒惰、贪吃等不良品质。 用法: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。例如:“他大腹便便,一看就是久坐不动的人。”
肠肥:指大腹便便。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很饱,养得很胖。 腹笑:指笑得非常开心,笑得肚子都要疼了。这个成语形象生动,用来形容人笑得非常大声、非常开心。
口蜜腹剑:形容人表面和善,内心却阴险狡诈。
食不果腹:形容人吃得很少,肚子仍然饿。
推心置腹:形容人真诚待人,毫无保留。
满腹经纶:形容人学问渊博,知识丰富。
捧腹大笑:形容人笑得非常开心,笑得肚子都要疼了。形容人:当今社会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许多人饮食过度,导致身材发福,大腹便便的成语常常被用来形容这类人。 比喻:在一些情况下,大腹便便也可以用来比喻某些事物或现象,如形容一个企业规模庞大、资源丰富等。
“大腹便便”这一成语,源于古代,流传至今,已成为汉语中常用的成语之一。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,还反映了人们对肥胖、懒惰等不良品质的批评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