壁,汉语常用字,读作ì,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文字。最早见于战国文字的“壁”字,其本义是指墙壁,即用土坯、砖石垒砌或用竹木做成的遮挡物。《说文解字》中记载:“壁,垣也。”这一字义不仅局限于实际的墙壁,还引申为营垒、陡峭的山崖等。壁字也是二十八宿之一,北方玄武七宿的最后一宿。
壁字的部首是“土”,表明其与土地、建筑等密切相关。部首笔画为3,部外笔画为13,总笔画数为16。在书写时,壁字的笔顺为12121,即先写横折,再写横竖横折横捺,最后写横捺横捺撇横横竖横横竖横捺。
壁字的音节为i,注音为ì。在成语或诗词中,壁字常常以名词的形式出现,如“墙壁”、“石壁”等,也用于形容陡直的景象,如“壁立千仞”。在《促织》中,有“徘徊四顾,见虫伏~上”的描述,展现了壁字的生动用法。
壁字的结构为上下结构,上半部为“辟”,下半部为“土”。这种结构表明壁字既具有土地的坚实,又有辟字的动态感。造字法上,壁字属于形声字,声符为“辟”。
壁字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。除了指墙壁外,壁字还可以指军营,如《周亚夫军细柳》中的“亚夫乃传言开~门”。壁字还用于形容陡直的山崖,如《游黄山记》中的“惟一石顶~起犹数十丈”。
壁字与璧、臂、碧等字在字形上相似,但在意义上有所区别。璧字指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,古代用作礼器或饰物;臂字指人的手臂;碧字指青绿色。这些字虽然与壁字在部首和笔画上有所关联,但它们各自的意义和用法都有所不同。
在现代社会,壁字的应用依然广泛。无论是建筑领域中的墙壁、隔断,还是文学作品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,壁字都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壁字也常用于比喻,如形容人的意志坚定如壁。
壁字作为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字,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,而且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。通过对壁字的部首、音节、结构、含义等多方面的探讨,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汉字的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