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财经新闻 / 正文
天地相接出自哪里

发布时间:2025-03-18 23:20:01

天地相接出自哪里

天地相接”这一概念,源自于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的深厚底蕴,其具体出处涵盖了诸多文献和经典著作,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。

1.汉乐府《上邪》中的天地相接 《上邪》是汉乐府《饶歌》中的一首情歌,其中“山无陵,江水为竭,冬雷震震,夏雨雪,天地合,乃敢与君绝”一句,生动描绘了天地交融的壮丽景象,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。

2.《易传·系辞下》中的天地之大德 《易传·系辞下》中提到:“天地之大德曰生,圣人之大宝曰位。何以守位?曰仁。”这表明天地最大的恩德在于使万物生生不息,而圣人因仁爱而居高位,人道是天道的最高体现。

3.《孟子·尽心上》中的仁民爱物 在《孟子·尽心上》中,孟子提到:“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。”这强调了君子应以孝亲为起点,推及爱民,进而爱万物,体现了天地相接的理念。

4.宋代邵康节《皇极经世》与元代吴澄《答田副使第三书》 邵康节的《皇极经世》和吴澄的《答田副使第三书》中,不仅描绘了天地的周期性变化,还揭示了开天辟地及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,反映了天地相接的自然哲学。

5.《尚书》中的天下四海 在《尚书》中,尧舜禹的传说里,“天下”总是与“四海”紧密相连。《大禹谟》记载尧“奄有四海,为天下君”,揭示了古代中国对天下统一的认知。

天地相接”这一概念,不仅体现在古代诗词中,也贯穿于哲学、神话和文学作品中,展现了古人对宇宙和自然的深刻洞察。从《上邪》到《易传》,从《孟子》到《尚书》,这些经典著作共同构建了这一理念,使“天地相接”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Copyright稍拽网 备案号: 蜀ICP备2023014893号  站点地图